歲月更替,如河駛流;往事若煙,往而不返。香海正覺蓮社自1945年創立以來,至今已走過了六十年的時光。我們常說時間就是生命。在即將迎來正覺蓮社六十周年的華誕之際,對過往作一些回顧,對未來作一些展望,不僅是對歷史負責,也是對生命的珍重。
佛法在世間。佛教在任何時代都不會,也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,佛教永遠是與時同在,與時並進的。香海正覺蓮社立足香港六十年的歷程,不僅是香港佛教的發展縮影,也可以說是香港大半個世紀以來的歷史見證。遙想1941年12月,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占領香港,身處惡世,兵荒馬亂,只得離港避難,潛修於廣西桂平。直到1945年8月,二戰結束,我從內地返回香港,為紀念法師祖寶靜大師,於新界粉嶺將師祖生前所建的「靜廬」改建為「寶公紀念堂」及「寶靜法師衣缽塔」。於當時景況,一粥一飯,半磚半瓦,實乃不易,其中篳路籃縷的艱辛,非言能喻。念及當時,香港滿目瘡痍,百業蕭條,人心不安,百姓對前途渺茫無從,遂聯同教內諸大德於港島跑馬地,籌創香海正覺蓮社。效法東晉廬山慧遠大師,結社念佛,開示佛法,以法安心,以法療心,接引大眾,透過念佛學佛,找到人生的方向,喚起生命的希望。從此一路走來,六十年來,香港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,社會、政治、經濟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和改觀。香海正覺蓮社植根於香港社會的土壤,發揚造福社會,利益人群的精神,稟承佛教的信仰理念與踐行方式,盡展所能,力顯所長,已發展成為開展多元志業的佛教慈善機構。
香海正覺蓮社六十年來,始終保持佛教道場的修學傳統,開展各類修持弘法和慈善濟助活動,如講經開示,流通法寶,誦經禮懺,放生祈福,助學供僧、賬災濟貧等等。尤其是從1950開始啓建第一屆萬佛法會,頂禮《佛說佛名經》21天,以後毎年一屆,至今己有55屆。同樣是從1950年開始的週六念佛會,55年來,每逢周六,齊集念佛,風雨無阻,淨念相續。廣大善信對佛法的虔誠和不退轉的堅持,成就正覺蓮社道風不墜,著實令人感動。
經歷過戰爭及苦難的歲月,令我在靜修之餘常常反思,佛教不僅要有出世的修為,更要有入世的願行,如此才能做到自利利他,圓滿菩提道業。世界的和平,社會的穏定和繁榮,是人類最大的福祉。但,這一切並不完全靠祈禱迴向就能實現,而是要依靠有效的事功才有希望,歸根結蒂是需要有人材。教育是培養人材的重要途徑,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,但它必須立足於智慧和道德這二大基礎之上。佛教本來就是一種生命的教育,不僅含有豐富的哲理,更具有系統的倫理規範,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。於是就想到創辦學校,落實佛教理性智慧,注重道德修養的理念,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材。1962在新界粉嶺田心村創辦本社第一所學校「佛教正覺蓮社學校」,成為當時粉嶺區第一所獲政府津貼的佛教小學。其後四十年間,至今為止,共創辦了三所中學,一所特殊學校,四所小學,二所幼稚園等十所學校。數十年來,堅守有教無類,興學育人的理念,成就莘莘學子。正覺蓮社所辦的學校,全力培養學生在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、靈六育得到全面發展,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材。教育,是不容忽視的百年大計。如今,香港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,各項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,全港每一所學校都將會面臨重要的考驗。古人云︰知之愈明,則行之愈篤;行之愈篤,則知之益明。希望在校董會暨各學校教職員同人的共同努力下,群策群力,難行能行,為本社創辦的教育事業,開拓出一個新的局面,不辱使命,為教育―這一傳遞人類文明的光榮偉業,貢獻綿力。
佛法是生命的學問,是對人生現象的徹底領悟。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的必經途徑。孝親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也是佛教感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。有鍳於香港人口的不斷老化,老年撫養率漸趨上升,不少長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,由於各種原因而乏照顧,晚景淒涼。1966年,我捐出粉嶺百福村的私人土地,興建「佛教寶靜安老院」,並於該年舉行開幕典禮,該院成為香港佛教界第一間接受政府資助的安老院。至今,本社共創辦了安老院、護理安老院、護養院共四間安老服務單位,以及長者鄰舍中心、耆英康樂中心和北區家居服務共三間社區支援服務機構。本社同人懷尊老之心,作利老之計,守敬老之責,興安老之事。數十年來,不遺餘力,不斷完善各項設施和服務,關注入住老人的物質、精神生活和健康狀況。用慈悲和愛心努力創造安全、方便、舒適的生活環境,讓老人們渡過一個擁有健康、具有尊嚴、享有幸福的安樂晚年,不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,而且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。我親身體會到興辦慈善安老服務,對營造尊老敬老、祥和共融的社會風尚,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倫理建設,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。
香海正覺蓮社創社至今,各項志業得以順利開展,或稍有成效,實有賴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援、教內大德的竭誠擁護及歷屆董事同人和各機構職員的甘苦與共,擕手並進。古儒言︰道雖邇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爲不成。更何況佛道久遠,豈能不行﹖佛事廣大,焉能不為﹖日日行,不怕千萬里;常常做,不怕千萬事。誠哉斯言。歷史的車輪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網絡時代和多元社會,佛教將繼續扮演積極的社會角色,發揮獨特的社會功能。我雖年届耄耋,但始終堅信“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”的道理,對佛教的前景充满信心。正覺佛日,永耀當來。瞻望未來,謹重申香海正覺蓮社的願景、宗旨和目標。
願景︰ 契合時代,弘揚佛法;
整合資源,光大佛教;
和合四眾,成就佛道。
宗旨︰ 弘揚正信正法
倡導覺知覺悟
落實悲智悲願
推動和諧和平
目標︰ 莊嚴教觀道塲,僧俗同脩福慧;
推廣全人教育,造就時代英材;
宣揚正覺文化,利樂社會人群;
普及濟困安老,光揚人倫道德。
在喜迎正覺蓮社鑽禧之際,腦海中湧現出馬鳴菩薩《佛所行讚》中的一句話︰執志安如地,心淨若蓮花。不知同人有所悟入否﹖願共勉之。
是為序。
佛曆二五四九(2005)年十月六日